官桥柳色
朱栴〔明代〕
桥北桥南千百树,绿烟金穗映清流。
青闺娟眼窥人过,翠染柔丝带雨稠。
没幸章台成别恨,有情灞岸管离愁。
塞垣多少思归客,留着长条赠远游。
注释
这首诗选自《宣德宁夏志》。“官桥柳色”是朱栴删修的西夏八景之一。官桥,原诗题下注:“在杨和,北跨汉延渠。”官桥,古为迎送朝使、官员的地方。后又名观桥、大观桥,在今宁夏永宁县杨和堡以北,横跨汉延渠,为古代宁夏城(今银川市兴庆区)南去的交通要道第一站。春夏渠边千株垂柳,翠绿迷人,丝条在春风中摆动,小鸟在枝头上宛鸣。冬天,瑞雪飘过,满树“梨花”,使人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。
青闺:原指女子居住的闺房。娟眼:原形容女子娟秀的眼睛。此处均用来形容柳树的叶芽。
灞岸:即灞水岸边,在陕西长安县东。河上有灞桥,汉唐人送客多至此,常折柳赠别,表示依依惜别之意,故云“有情灞岸管离愁”。
简析
《官桥柳色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写桥南北两侧柳木繁茂,绿叶如烟、金黄如穗,与清澈的流水相映成趣;颔联以比拟手法,将树叶比作闺中少女的眼睛,雨后的绿叶更加鲜嫩欲滴,如同丝带般柔美且湿润;颈联引注明送别之地,借此表达离愁别恨是古今常有;尾联说边塞思归的游子们常折柳相赠。这首诗借景抒情,既描绘了自然之美,又抒发出普遍存在的离愁别绪与思归之情,富有艺术感染力。
朱栴
朱栴一般指朱木旃。朱栴(zhān音毡)(1378.2.6.—1438.8.23.),汉族。安徽凤阳人。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,号凝真、凝真子。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(初九日)(1378年2月6日),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(即金陵,今江苏南京市)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(1438 年.8月23日)病逝,享年61岁。逝世后,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。朱栴死后,被明英宗谥曰“靖”,史称“庆靖王”、“大明庆靖王朱栴”。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,他历经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六朝,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。 5篇诗文 23条名句
君子亭记
王守仁〔明代〕
阳明子既为何陋轩,复因轩之前营,架楹为亭,环植以竹,而名之曰“君子”。曰:“竹有君子之道四焉:中虚而静,通而有间,有君子之德。外节而直,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,有君子之操。应蛰而出,遇伏而隐,雨雪晦明,无所不宜,有君子之明。清风时至,玉声珊然,揖逊俯仰,若洙、泗群贤之交集;风止籁静,挺然特立,不挠不屈,若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,有君子之容。竹有是四者,而以‘君子’名,不愧于其名;吾亭有竹焉,而因以竹名,名不愧于吾亭。”
门人曰:“夫子盖自道也!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,持敬以直,内静虚而若愚,非君子之德乎?遇屯而不慑,处困而能亨,非君子之操乎?昔也行于朝,今也行于夷,顺应物而能当,虽守方而弗拘,非君子之时乎?其交翼翼,其处雍雍,意适而匪懈,气和而能恭,非君子之容乎?夫子盖嫌于自名也,而假之竹。虽然,亦有所不容隐也。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,则固以自居也”。阳明子曰:“嘻,小子之言过矣,而又弗及!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?抑学而未能则可谓云尔耳!昔者夫子不云乎?汝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吾之名亭也,则以竹也。人而嫌以君子目名也,将为小人之归矣,而可乎?小子识之!”
邴原泣学
李贽〔明代〕
邴原少孤,数岁时,过书舍而泣。师曰:“童子何泣?”原曰:“孤者易伤,贫者易感。夫书者,凡得学者,有亲也。一则愿其不孤,二则羡其得学,中心伤感,故泣耳。”师恻然曰:“欲书可耳!”原曰:“无钱资。”师曰:“童子苟有志,吾徒相教,不求资也。”于是遂就书。一冬之间,诵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。